【食用安全】慳家婆婆一包米食6個月濕水發霉憂浪費照食 醫生:霉菌致癌長期攝取可誘發肝癌

食用安全

發布時間: 2020/11/26 10:40

最後更新: 2020/11/27 17:06

分享:

分享:

慳家婆婆一包米食6個月濕水發霉憂浪費照食,醫生指霉菌致癌長期攝取可誘發肝癌。

為慳錢照食發霉食物,隨時要付上沉重的健康代價。台灣一名婦人早前因眼睛變黃、食慾不振等症狀,求醫檢查後發現有黃疸,懷疑與長期進食發霉的米有關。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陳炳諴於節目《醫師好辣》分享一個病例,指一名72歲婆婆因出現眼睛變黃、食慾不振、尿液呈茶紅色等症狀,經孫兒陪同下求醫,陳炳諴發現婆婆有明顯的黃疸,但她本身沒有飲酒習慣、使用藥物或慢性肝炎。

同場加映,19款不含黃曲霉素豉油+隔夜蔬菜致癌風險:

點擊圖片放大
+6
+5

醫生進一步進行抽血檢查,發現婆婆的肝指數高達800多,黃疸指數亦達到4,兩者均屬於高水平,但卻沒有病毒性肝炎,於立即安排她住院,接受靜脈注射、藥物治療,其後婆婆的肝指數開始逐漸下降。

陳炳諴指,過去長者吃藥導致肝指數升高,於是他讓家屬到婆婆家查找一下,但沒有找到不知名藥物。不過,家屬留意到婆婆家中的雪櫃沒有插電,且米缸有嚴重異味,米亦已經變色。

陳炳諴後來得悉,婆婆獨居生活,平時十分節儉,會一次購入大量米,可以食3個月至半年。早前婆婆倒米時不小心將少量水倒進米缸,導致部分米發霉,但她不捨得丟掉,以為煮熟後可以吃,沒想到病從口入。

陳炳諴提醒,發霉食物經過烹煮後,雖然可以把細菌和霉菌殺掉,但內含的毒素依然存在。他相信,患者可能是長期攝取黃曲霉毒素,導致肝指數上升。

他解釋,如體內黃曲霉毒素濃度過高,可導致肝臟衰竭,甚至死亡,即使濃度較低,亦會如同「慢性自殺」一樣,導致肝臟慢性發炎,容易誘發肝癌。

食安中心:黃曲霉毒素可致肝癌

據本港食安中心資料顯示,黃曲霉毒素是泛指一些由真菌產生的毒素,它廣泛存在於農作物及食物中,黃曲霉毒素可引致動物及人類產生急性及慢性中毒,中毒病徵可能包括發燒、嘔吐及黃疸病,也可能引致急性肝臟受損,情況嚴重的會致命。

病情影響亦包括急性肝臟受損、肝硬化及肝癌等腫瘤,長期從花生、穀物及一些高危的食物中攝取少量的黃曲霉毒素而引發之慢性毒害較令人關注。亦有研究顯示染有乙型肝炎的人,罹患肝癌的機會與攝取黃曲霉毒素的多寡有關。

食安中心建議消費者應採取下列措施,以減少攝取黃曲霉毒素的風險。

購買時

  • 向衞生可靠和信譽良好的零售商購買食物。
  • 留意食物是否存放在陰涼的環境內。
  • 如發現食品包裝不清潔、已打開或破損,便不要購買該食品。

貯存方面

  • 保持乾爽、和清涼的環境(溫度最好在攝氏20度以下,相對濕度在80%以下)。
  • 避免陽光直接照射。
  • 留意食品的保質期。
  • 避免囤積過量食品。

食用方面

  • 在指定「此日期前最佳」的時間內進食有關食品。
  • 食物如看似霉壞、潮濕、皺皮或變色,便應棄掉。

TOPfit 推出食物資料庫,搜羅本地多間餐廳及逾千款食物營養標籤,令您食得有營又健康 立即查看:bit.ly/2UJP4dx

訂閱Telegram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bit.ly/3bebLM2

責任編輯:羅嘉欣